用正向教養教出快樂自主的孩子
「了解正向教養並不是在否定現在的教養方式,而是學會更多的可能方法來讓父母做選擇。」
【正向教養】
正向教養的「正向」的英文是positive,有人翻譯成正面、積極,也可以解讀成「強調一種正向的態度」,是可以隨時落實在生活中的風格。正向教養的核心模式是合作和主動,教我們如何跟孩子合作,共同、主動地創造正向與成功的經驗。這樣的互動模式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連結,知道自己是被接納、被愛,當孩子擁有歸屬感與價值感,就有能力和動機去建立行為規範,進而發展出良好的品格跟生活技能。
【傳統教養】
傳統教養兩大模式為溺愛與處罰。溺愛是我們有時候會太想要保護孩子,讓他免於挫敗和失望,所以就會忍不住幫他做他該做的事情;處罰則是不可否認在短期內最快、最有效制止不當行為的方法。過去孩子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從經驗當中學習,但現在的環境和要求變得更複雜更快,於是大人不希望小孩花時間犯錯,所以溺愛跟處罰就演變成現在最常見、最有效率的方式。
傳統教養中過度保護孩子的情況下,孩子常不需要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,沒有辦法從自己的貢獻當中得到價值跟歸屬感,也少了機會去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,如何調適挫敗和失望的心情,可能變得比較依賴、害怕挑戰、容易放棄。另外,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,其實只是冰山的表面,冰山的下面才是不當行為出現的原因。而處罰就像是削掉冰山的一角,雖然短期內冰山變小了、好像有效,但核心的問題沒有被解決,還可能會讓孩子失去歸屬感和價值感,造成更多的權力鬥爭和反抗的念頭。
【正向教養例子】
孩子對於自己該做的事情不斷拖延時,以傳統教養的方法,可能利用催促、責罵、威脅、甚至利誘的方式,來讓孩子來達成目的;但是長期來說,親子關係在每天這樣吵鬧的過程裡會有磨損,孩子也沒辦法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回到正向教養合作和自主的概念,建議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討論生活作息表,目的是讓孩子有主動思考和參與決策的機會,提高願意執行約定的動機,在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不斷使用啟發式和賦能式的問句,例如「根據我們一起訂的生活作息表,你現在應該要做什麼呢?」來幫助孩子建立這個新的習慣;當遇到困難有好幾天無法執行,可以一起討論困難點、調整方式,或是在過程中可以給予什麼協助。
【家長的角色】
正向教養是很反直覺的,不是第一時間本能會做出來的反應,所以並不容易,需要花時間學習。每個人在扮演教養的角色、培養教養的能力,這些其實都是學習來的;在陪伴孩子的歷程當中,我們都在嘗試,也都會有挫折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就算遇到挫折,還是要保持一個正向的角度,對自己和孩子都保持信心。
人都會犯錯,教養中也是如此,而犯錯是可以被修復的,重要的是在錯誤之後要為自己負責,在真誠的道歉後,關係都是有機會被修復的,情緒也是可以被討論的和調節的。修補錯誤的第一步,可以先建立情感的連結,主動邀請孩子坐下來聊一聊剛發生的錯誤,在建立情感連結之後,才有一個重新導向不當行為的契機。
☀️ 閱讀完整文章:https://onyourpsy.com/positive-parenting/